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解“码”成都工匠:天府软件园里卓越“工匠”多

2023-05-23|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5月5日,2022年、2023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召开,集中命名了1248名“成都工匠”。其中,2022年“成都工匠”655人......
白癜风光疗

5月5日,2022年、2023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召开,集中命名了1248名“成都工匠”。其中,2022年“成都工匠”655人,2023年“成都工匠”593人。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来自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来自天府软件园及AI创新中心等姊妹园区的入驻企业。例如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厚普股份”)的顾小明、陈浩,成都中科大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大旗”)的曾俊,四川中光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光防雷”)的毛志兵等。

他们是谁?从事什么工作?从“工”到“匠”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天府软件园里的“成都工匠”,了解他们的故事。

破解安全加注难题

努力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顾小明和陈浩都是来自厚普股份的技术人员。顾小明2008年加入该企业,主要从事CNG、LNG、H₂加气机的调试、维修与技术改进,加注设备的安全监管。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清洁能源加注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氢能加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集成是厚普股份的“看家本领”。但如何安全加注,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难题。

“因为我们做的是高压加注设备,如果在加氢过程中出现加氢枪断裂、脱落等险情,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顾小明说,为了解决这个行业难题,他和团队经过大量实验,发明了“一种基于姿态与脱落检测的智能加注装置控制方法”,当出现险情时可快速停机,并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远程监管,提高了氢气加注的安全性,解决了这个行业难题。这是他在近期工作中颇有成就感的事情。

坚持一份工作做15年,顾小明用8个字总结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专注、极致、创新、奉献。”他说,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动力,主要是对技术的兴趣、专注,能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价值。

如何守护匠心?“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顾小明说,这是他很喜欢的一句话。他的理解是,要想办法靠近优秀的人才,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同时发挥自己的光彩,培养更多的人才,传承工匠精神,即使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他还在“追随光、努力成为光”的路上。

陈浩2013年入职厚普股份,从事国际车用及船用LNG加气站、加氢站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培训工作。他2014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前往英国,负责中国第一套出口欧洲的无人值守LNG箱式加注装置的安装、调试、培训工作;2018~2019年前往尼日利亚,在一年里除了设备安装、调试外,还培训了百余名LNG设备操作、维护、管理人员;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克服种种困难到德国,出色地完成了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培训工作,得到了德国客户的好评。在厚普的十年里,他成为了厚普股份国际项目技术服务的“开拓者”。

工作动力从何而来?“没有专门总结过,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就是看好清洁能源行业,想一直干下去。”陈浩说。面对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问题,陈浩和顾小明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除了努力钻研技术,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乐于交流分享,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同事,共同进步。

雕琢代码21年

用软件让文旅产业更智慧

曾俊从事软件开发21年,现在是中科大旗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中科大旗是国内智慧文旅行业的领军企业,官网信息显示,其已成功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8个省份、103个市级文旅主管部门及上万家景区、酒店、博物馆、乡村等提供了文旅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曾俊目前还坚守在软件开发的前线,主要致力于大数据算法及偏底层、高可用、高性能的软件,特别是软硬结合的服务端软件。“比如基于热成像轨迹识别技术的客流管控系统。”他说。

谈到工作和代码,曾俊的话匣子大开。在近期工作中,让他感到成就的事情不少。例如智慧黄龙景区建设,他承担了景区最近7天、未来节假日、每天8个时段的游客量预测。工作采用Python、Golang、Java的混合编程技术,需集成多种AI算法库,不断学习训练大数据样本。“准确率从最初的40%-55%,提高到了85%-95%。”还有都江堰安澜索桥实时客流管控。在前面九家公司都没有解决准确性的情况下,他采用热成像轨迹识别技术及自研AI算法,解决了景区多年无法准确计数的难题、提高了景区客流安全,“准确率达97%以上”。

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曾俊总结了关于技术迭代的两条心得。一是新技术一定要经过实践检验,在小范围运用后再扩大使用范围;二是使用新技术还要综合考虑对应人才需求及培养代价、升级新技术产生的研发成本,“只有适合自己产品特点的新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我对自己研发的产品永远不会满足。”他说,但“工匠”不能一味地采用新技术去寻找成功捷径,而是要讲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传承工匠精神。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使用成熟技术做微创新,而不是只追求新技术。

从“工”到“匠”,曾俊说做软件开发的动力是对软件开发的热爱。他谦称,将不断雕琢创新自己的软件,提高并发响应速度的同时,不断优化精简代码、突破瓶颈、降低CPU和内存资源消耗,做出精品软件,从中获得快乐,为四川数字经济、数字文旅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16年扎根生产一线

围绕一项工作产生11项专利

2007年,毛志兵研究生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电子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工作,后进入中光防雷。企业官网信息显示,中光防雷1987年在成都创建,已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雷电防护领域的上市企业,主编和参编几十项国标和行业标准,拥有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上百项专利技术。

毛志兵是相关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之一。近期让他颇感成就的事,是他和团队完成了5G射频器件环行器全套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这项工作在新冠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进行,我带领技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对5G射频器件环行器全套生产工艺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设备的导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毛志兵说,作为环行器行业的新进入者,中光防雷对标的是世界一流厂商,如SDP、大浦等。

过程艰难,但成果喜人。“根据国内外客户的反馈,我们的生产工艺解决方案是自动化程度最高、运行最稳定、产品一致性最好的。”毛志兵以2022年产品在客户端的质量反馈为例,中光防雷生产的产品不良率为百万分之0.3,远低于国内外友商的表现,超越了6Sigma水平(百万分之3.4)。“同时,在工艺和智能制造攻关过程中,我们围绕生产工艺解决方案还产生了11项专利,这也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地方。”他说。

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历,毛志兵认为,国内的电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正因如此,从毕业以来,他就一直扎根在生产工艺的一线现场,亲自动手,去摸索更好的工艺参数和工艺方法,希望为公司和行业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一分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具备了能力,才能跟世界一流企业掰手腕,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毛志兵说。

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精益求精,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是他心中的定义。“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凡事没有捷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则是他对于守护匠心的心得。毛志兵说,在这个过程可能会碰到困难,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竞争力;另一方面,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身体,未来才能去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怡霏供图天府软件园责任编辑何齐铁实习编辑王淇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朝阳信息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朝阳信息网 X1.0